第187章治理模式-《大明世祖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赵舒适可而止,微微一笑。
    他很懂得尺寸,知晓转运司乃是制衡军政司的部门自然不会多嘴。
    很快,阎崇信就前来,欣喜地汇报道:
    “殿下,岭南商贾,江南商贾纷至沓来,上个月的商税,已然突破二十万两。”
    只是,他并没有见到汉阳王的惊喜,只有淡淡的一句:“哦!”
    一腔热血,浇个透心凉。
    也无怪朱谊汐淡定,实在是盐税,太过于惊人,区区井盐一年就能提供四百万两。
    如果再加上茶税,又能多个一百来万,而且还不需要官吏经手,比商税强多了。
    不过,朱谊汐的关注点,立马转投到岭南:
    “广东的红夷颇多,做起买卖也很大,军政司可以留意一番。”
    “另外,澳门那里能工巧匠甚多,嗯,可以适当的延请一二,王老爷子毕竟是岁数大了。”
    “遵命!”赵舒虽然不懂,但却完全记下,这是为臣之道,反正跑动的也不是他。
    之后,朱谊汐又与两人商议讨论这些时期积累的政务。
    比如,将襄阳府的治理模式,扩大的湖广。
    而赵舒则反对:“殿下,此事须三思而后行。”
    所谓的襄阳府模式,即大政府,与明朝的小政府完全相反。
    特点则是,管的多,官吏多,效率高。
    如,乡村上的里、甲,城池中的坊、厢,由之前的自治自选,变成衙门指定。
    并且,列入编制,发放俸禄。
    县衙为六房,府衙改为六科,佐贰官吏,皆纳入编制。
    其他的,训导、医官、阴阳官、僧纪司之僧官,道纪司之道官等,都列入品级,发放俸禄。
    这样一来,开支就暴增。
    在之前,一县编制不过七八人,如今扩充至两三百人。
    官吏多了,朝廷的控制力自然就强了,一级压一级,效率极高。
    代价就是,行政成本增至二十倍。
    “也就是说,治一府,每年须得万两?”
    朱谊汐惊诧道。
    第(3/3)页